浅塘在线--儿时的记忆,老家村门口一口浅塘,是儿童时光差不多全部美好时光的记忆,游泳嬉水、抓鱼钓鱼、捞螺丝、漂石仗、淘硬币、以及生活中各种洗洗涮涮~·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微信登录

微信扫一扫,快速登录
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
社区广播台

查看: 61|回复: 0

[1-3岁] 安全感对孩子有多重要?孩子3岁前安全感的建立

[复制链接]

2万

主题

2万

帖子

8万

积分

论坛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80027
发表于 2019-4-26 12:31:3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安全感对孩子有多重要?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?前段时间马伊琍分享了和女儿分房睡的故事,引起很多父母的强烈反响:她指出:“越是从婴儿时期,就得到充分情感回应的孩子,长大才会有安全感,能真正独立。”对于这一点,我深表认同。
        安全感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。
        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有自信和自尊,才能与他人建立信任的人际关系,积极挖掘自身的潜能,勇敢对外探索新事物。
        比尔盖茨除了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以外,还深谙教育之法,他曾说过:教育是伴随终生的事情,而我教育孩子的第一要务是给孩子安全感。
        然而对孩子影响非常大的安全感,却经常被家长忽视了。
        安全感对孩子有多重要?
       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常常表现为:
        特别黏爸爸或妈妈,一刻也离不开;
        在家小霸王,在外小老鼠:害羞胆怯、唯唯诺诺;
        犯错后不肯认错,甚至逃避,拒绝道歉······
        观察过很多孩子初次上幼儿园的场景,有些孩子的分离焦虑异常严重,黏着爸爸妈妈,不敢去接触新同学、老师,哭着闹着喊着要回家。
        而有些孩子,就表现得十分大方、开朗,很快就和老师、小伙伴打成一片,自己也乐在其中。
        分析原因,逃不出“安全感”这三个字。
        因为对于涉世不深的孩子而言,未知和恐惧常常伴随左右。
        没有安全感的庇护,孩子容易陷入封闭的自我保护状态,不敢接触新事物,不敢交流,缺乏自信。
        孩子对外探索未知事物的勇气,正来源于父母给予的足够安全感。
        如果他们的内心有父母给予的安全感,会将这种安全范围一点点扩大,延伸到家庭、父母之外的环境中去,就能坚定勇敢地迈出去。
       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,特别要注意3岁前安全感的建立,因为这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影响。
       
       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更多地会感知到孤独和被拒绝、占有欲强、不自信、独立性差;
        对他人通常持有不信任、嫉妒、傲慢甚至敌视的态度,较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;
        同时也缺乏冒险精神,谨小慎微,容易感到焦虑、畏惧新事物等。
        呵护孩子的安全感,这几点很关键
        对孩子来说,安全感莫过于:
        我需要你的时候,我可以找到你;
        我说话的时候,我知道你在听;
        不管发生什么事,我确定你一直都在。
        0-3岁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期,如果没有建立好,4-6岁是一个补救期,只是走进孩子的内心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耐心。
        有远见的父母,一定是尽最大努力呵护孩子的安全感。
在有限的时间内,给予高质量陪伴
        澳大利亚儿童心理畅销书作者布鲁斯·罗宾森的研究发现:一个小孩最大的需求实际是安全感,这种安全感包含生理上的安全和心理上的安全。
        陪伴是孩子确认和得到心理上安全感的重要来源,尤其孩子越小,陪伴的意义越重要。
        陪伴不是简单的“陪着”。
        现实生活中,很多家长看似在陪孩子,精神、心思却不在孩子身上,如玩手机、打游戏、看电视、想着工作或别的事。
        家长看不到孩子,孩子发出的信号,一举一动,父母都无法理解其背后的含义;孩子也看不到父母,没有情感互动,得不到真正的滋养。
        孩子只是小,不是傻,你的所有冷漠、忽视、敷衍,他都能确切地感受到。
       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强调高质量陪伴、有效陪伴。
        高质量陪伴,父母是全情投入的,眼睛在观察孩子,大脑在思考他的行为方式,心灵在体会他的感受。
        这个过程中你是完全属于孩子的,心无杂念,不被其他事情占据精力。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最好的方式就是家长可以每天抽出一段完整的时间,专心陪孩子玩游戏、做运动、讲一个故事、哪怕只是单纯聊聊天。
        不在乎时间的长短,多少,只在于你的心意和投入的情感。这样,孩子才会感受到充分稳定、安全的陪伴。
管教孩子时少用威胁或回拒
        孩子安全感的建构很难,要破坏,却很容易。
        生活中,很多父母经常说一些摧毁孩子安全感的话:
        “你再不听话,就让警察叔叔把你抓走”
        “你再哭,妈妈就不要你了”
        “再这样妈妈不理你了”
        “你不是我生的,你是捡来的”
        威胁、吓唬孩子是损害安全感最简单的做法。
        孩子的理解力是有限的,这样的话语,会让孩子怀疑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,容易产生被抛弃的恐惧感,安全感急剧下降。
        永远不要用威胁、吓唬、不理睬来让孩子听话。
       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,父母要给孩子传达的应该是“我们永远爱你”“永远在你身边”“无论怎样都会和你站在一边”的信号。
父母保持情绪稳定
        一个乐观、平和、情绪稳定的妈妈,通常会让孩子感觉到安全、自在、乐于去向外界探索。
        生活中,家长有时候情绪不好,就拿孩子当出气筒,随意朝他发脾气,大吼大叫。
        孩子的注意力都被父母激烈的情绪吸引,常常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,不懂得为何会招来严厉的责备。
        这种不确定性,就让孩子茫然失措,内心安全感降低。
        在某节目中,演员陶虹曾分享了一段自己吼孩子的经历。
        有一次出门前,女儿不小心打翻了牛奶,她冲上去劈头盖脸冲女儿吼:“你怎么回事啊?”
        被她这么一吼,女儿一哆嗦,当即就愣住了,满眼恐惧地望着她不说话,甚至连哭都忘了。
        陶虹看到女儿的这个表情后,立马意识到自己错了。
        这之后,当女儿再把牛奶摔到地上的时候,她不会批评,而是走过去抱住手足无措的孩子。
       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,难免会遇到挫折或者做错事,那是对外探索必须经历的事。
        在非原则问题上,家长不要过分斥责、打击孩子,应该创造安全轻松的认知环境。
        接纳孩子的情绪、接纳他不足的地方,接纳他的失败,多给予鼓励和帮助,共同面对,解决问题。
        当父母能接纳孩子时,他们才能表达真实的自己,孩子才会有足够的安全感来活出自己。
尊重孩子,多沟通多倾听
        一位家长曾经跟我分享她的经历:在教孩子学游泳时,一开始孩子感到害怕,如果生硬地推他或者强迫他下水,孩子表现地很抵触,也很难过。
        但是当她用另外一个态度去对待:“没关系,妈妈等你准备好,相信你,如果你试过了感觉不行,妈妈会在这边帮你。”这时候,孩子反而会充满勇气,跃跃欲试。
        在呵护孩子安全感时,尊重孩子是父母最应该学习的课题。
        因为得到了尊重,孩子才会自我认同,有足够的安全感。
        这就告诫父母,永远不要强迫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,比如强行逼孩子分享玩具,逼孩子跟人打招呼······
        作为父母,更应该做的是沟通和倾听,懂得孩子内心的想法和需求,给他充分的自主权。
        做决定时,可以询问一下孩子的意见,或者给孩子有限的选择,让他来决定。
        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重视,自己的想法得到尊重,内心安全感会更加富足。
        父母真心地去爱孩子,拥抱孩子,接纳孩子,是所有安全感的来源,也是一切教育的前提。
        心有了栖息的地方,孩子必定能在成长的路上走得更加坚定、从容。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

x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